02:50
“从画报上可以看出伟大祖国的变化,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繁荣富强,祖国的发展太快了。”市南区云南路街道云南路社区现年84岁的刘书惠老人有着56年的党龄,曾在青岛第24中学任教的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养成了收藏报纸、剪报成册的习惯,在将近一甲子的时间里,他坚持收集《人民画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共计上万册,自己制作系列剪报集两百余册,用一张张斑驳的报纸,记录了祖国发展的时代变迁。
走进刘书惠老人家,书房内的一叠叠剪报册甚为壮观,地上、书桌上、书柜上根据不同系列排列着刘书惠近六十年来收集的报纸和剪报册。翻开一张张泛黄的老报纸,“两弹一星”“改革开放”“载人航天”“北京奥运”……一件件尘封的记忆也浮现在了眼前,一篇篇展现祖国沧桑巨变的报道令人震撼。
“我是从1964年开始剪报的。”刘书惠告诉记者,那个年代能够获得报纸的渠道还比较少,都是通过收集学校订阅的报纸进行剪报。“当初剪报是为了教学服务,退休以后就成了乐趣。”刘书惠说,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多方面教学资源的支持。1964年2月12日,郭沫若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吸引了刘书惠的注意,他立马把这篇诗词讲解的文章引入了课堂,带领学生们共同学习,在当年的这一创新举动给学生和教师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从那以后,剪报集报就成了刘书惠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这一习惯即便在他入选首批援藏教师队,进行援藏教学的两年间也不曾间断。
党史、中华文明史、科技、艺术、文学、人物、教育………十余个系列的剪报册宛如一本本百科全书,每一本都是时代的烙印。“莫高窟景区的门票从过去的几毛钱一直到现在的几百元,这是反映了我们人民群众生活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好了。”刘书惠翻着剪报回忆说,“每次搬家时我都会整理这些报纸和画报,我们的住房越来越大,我们的国家也从无到有,越来越富强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路边的报刊亭变少了,但报纸留下的记忆依然沉淀。正如刘书惠所说,对他而言,剪报承载着历史记忆,这些记忆正是不可忘却的。刘书惠表示,未来还要继续把剪报进行下去,继续充实内容,记录祖国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