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查乱象,追责当然是重要环节,但更重要的是扎紧篱笆、补齐漏洞、终结乱象。
民以食为天,在食物上做手脚,是把老百姓的天炸了。
——这是一位网友的留言,针对的就是这段时间被曝光的“煤制油食用油混装”事件。
根据9日晚间消息,国务院食安办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问题。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同时举一反三,组织开展食用油风险隐患专项排查。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公布。
相信彻查结果将给公众一个交代,不妨耐心等待。
根据媒体曝光,运送完煤制油的油罐车,未经清洗,就直接装上了食用大豆油继续运输。更令人心惊的是,有罐车司机透露,这种罐车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车运输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一句“公开的秘密”,不禁引人联想:这种情况到底有多普遍,波及范围到底有多广?除了煤制油和食用油,是否还存在其他更恶劣的化工液体和食品原材料混装?
公众同样关心,这些被污染的食用油到底流向了何处?可能会造成哪些危害?
食用油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餐桌,以及成千上万家的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可以说,是老百姓每天都要入口的东西。所以,这次被曝光的安全漏洞,引发了人们的深重忧虑。
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有罐车司机表示,“卖油的厂家不怎么管,买油的公司不知情,让运输公司钻了空子”。可钻的空子越大,安全漏洞就越大。当下,要厘清各方责任,必须要弄清空子是怎么形成的。
根据报道,目前我国在食用油运输方面,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只有一部推荐性的《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其中提到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由于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这意味着对厂家约束力有限。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标准并未说清楚谁是责任方。承运方当然负有直接责任,但谁来监督承运方,是买方还是卖方?说起来都有责任,但实践起来,就成了谁都觉得自己没责任。
彻查乱象,追责当然是重要环节,但更重要的是扎紧篱笆、补齐漏洞、终结乱象。
舆论发酵后,有人发现,9年前,湖南都市和经视的新闻节目《真相大调查》就曾经曝光过此类乱象。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恐怕乱象仍会重演。要杜绝后患,就得补上漏洞,让标准和责任更加明晰。
从短期来看,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让相关责任方有切肤之痛,才能对后来者形成震慑力。
据媒体报道,食用油厂家验罐成走过场,甚至是用一张写有“食用油”字样的贴纸,也能过关。造假的造假,敷衍的敷衍,食品安全就这样被抛在了脑后,踩在了脚下。
油罐车“卷”价格的背景值得深思,但无论如何,食品安全的底线不能碰触。有人认为当下的问题堪称“投毒”,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具体结论还要看调查结果,无论如何,食品安全领域的破窗效应不能不防。
从长远来看,超大人口规模产生的巨大食品供给下,光靠相关部门监管的力量来解决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客观上很难实现。这次的媒体监督也是一个案例,即通过媒体、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在监督上形成合力,一起消除食品安全“隐秘的角落”。
多一份如炬的目光,食品安全就多一份坚实的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