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1亿年前昆虫的“伪装术”

小刘

新华社南京9月7日电(记者朱筱)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从1亿年前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发现了昆虫“伪装术”的化石记录,包括一类奇特的拟态植物行为和一系列覆物行为。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冈瓦纳研究》和《历史生物学》上。

科学家揭示1亿年前昆虫的“伪装术”
(图侵删)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博介绍,在自然界中,为了躲避天敌或更高效地捕捉猎物,许多昆虫拥有奇特的“伪装术”,其中就包括拟态植物和覆物伪装。拟态植物是指昆虫模拟其生活环境中的植物以达到伪装的效果,覆物伪装则是指昆虫主动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材料遮盖体躯以伪装自己。

本次研究发现的拟态植物昆虫属于直翅目蚤蝼科,该物种被命名为王氏拟叶蚤蝼。从形态上观察,王氏拟叶蚤蝼与同时期苔类和卷柏类植物表现出了极高的相似性,经过度量,王氏拟叶蚤蝼与卷柏类等植物在尺寸上也极为接近,更加证明了王氏拟叶蚤蝼的拟态行为。

研究还发现了7枚覆物伪装昆虫,包括6枚啮虫目昆虫和1枚半翅目蟾蝽科昆虫。其中,蟾蝽科昆虫的背上覆盖有大量的碎屑物,包括土壤颗粒、砂砾和植物碎屑等,极有可能是利用背部的刚毛将碎屑物质粘在其背上。研究还发现在有花植物大辐射之前,一些昆虫已经演化出了覆物伪装这一复杂行为。

“覆物行为是昆虫‘伪装术’中非常奇特复杂的一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由于化石保存的不完备性,人们对化石中拟态行为的判定只能依靠肉眼观察与主观判定,缺少定量化的分析与判定。”王博说,他们通过和武汉大学合作,首次应用孪生神经网络对琥珀内昆虫的拟态行为展开定量分析,进而验证了古昆虫的拟态行为,并提供了新的判定模型与方法。孪生神经网络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人工智能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图像相似度衡量中。

今天起,中方对美加征84%关税

泰安提前一年完成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行动目标任务

2000多家企业齐聚,2023山东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开幕

西部创业:拟实施宁东铁路电气化改造外部电源工程

中小学校开学道路交通流量大增 郑州交警提醒错峰出行

新冠变异株KP.2在中国流行情况如何?张文宏:无需过度担忧

岱岳区过驾院社区“一家亲·就享家”:家门口的就业新选择

在地下2400米探索人类认知边界

经控集团创新赋能人才培养,打造引才聚才新高地

两个阿里抵不过一个腾讯,什么造成市值如此差异?

高频指标里的经济活力值|“灯光”映照经济动向 首季“新”产业用电两位数增长

李迅雷:预计明年财政赤字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

科学家揭示1亿年前昆虫的“伪装术”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勃发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