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海洋集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融入和服务海洋强省、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和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围绕实现“双碳”目标,加快推动各产业板块绿色低碳发展,为海洋环境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6月8日,在第16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之际,记者走进山东海洋集团——这家以现代海洋产业为核心主业的省属国有企业,探索其向海图强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第一章 船舶动力降碳
大洋之上,碧波无垠。近日,山东海运“全球最新一代大型矿砂船智能光伏发电系统”实船示范项目在25万吨矿砂船“山东和谐”轮开展实施。该船长325米,型宽57米,型深25米,设计吃水载重吨为25万吨,结构吃水载重吨为26.2万吨,航速15节,日油耗为61.6吨。山东海运合作自研全球领先“三相微逆变”和“远程智能诊断”光伏发电技术,利用光伏发电智能控制设备对太阳能进行升级转化,投入运行后预计每年降低燃油消耗33吨,碳减排102.8吨。这是山东海运探索绿色航运新样板的实践案例。此外,甲醇双燃料主机、智能风帆等创新技术的绿色船舶项目也投入实施。
去年,山东海运旗下公司华宸租赁签订12艘卡姆萨型散货船项目合同,创下一次性签约建造散货船数量的新纪录。这是我国首制应用碳捕集系统的8.2万吨新造散货船,实现船舶动力低碳化、零碳化转型。通过应用艉部水动力组合等技术升级改造,每年实现碳减排约1.8万吨。
山东海运利用绿色低碳、环保节能两家技术创新工作室推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线智能决策系统。其中箱式移动电源及运维系统在船在网运行,成为内河绿色智能运输的标杆船型。
此外,山东海运获颁中国船级社8.5万吨氨燃料散货船原则性认可证书,并与挪威船级社签署数字化、脱碳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与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高等院校在绿色低碳领域的互动交流,实现产业优势和专业优势的协同提升。近期,山东海运探索利用生物燃料减少远洋运输船舶碳足迹的实践。
第二章 内河航运节能
内河港航,正在跨入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新时代。山东水运大力推动内河航运提挡升级,打开了港航发展的战略新空间。
在京杭运河山东段,山东水运贯彻落实集装箱船舶免费过闸政策要求,为内河集装箱和绿色动能船舶提供优先过闸服务。截至目前,各船闸已累计为4121艘次集装箱船舶提供免费过闸服务,减免费用超过400万元。
与此同时,山东水运致力于新一代船闸PLC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开展多梯级船闸联合调度,全面推广后可降低35%的管理成本和10%的运行能耗,提升船闸运行效率30%。各港口在港区装备大功率LED灯,推行船舶岸电服务,开展封闭大棚建设,不断降低港区废气排放,提高港区环保作业标准。
在东平港,与国电投公司开展屋顶光伏及充电桩建设项目合作,提高港口清洁能源使用率,推动我省内河港口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在微山湖上,微山船闸上游远调站建成省内首家水运系统风光储一体化离网电站,成功解决了船闸远调站用电难题。创新成果“根据水位差控制阀门提升高度”每闸次可节约运行时间6分钟,缩短过闸船舶待闸时间15%,每闸每年可节约电费4余万元,促进船闸节能降耗。
第三章 海上重器减排
让我们把目光再回到大海深处。山东海运集团海洋能源深耕海洋清洁能源开发、运输领域,“碳”索生态海洋,“船”递绿色能源,不断取得新成绩。
“大国重器”海上风电安装船“慧海壹号”轮自交付以来,已先后为山东、福建、浙江等海上风电场提供优质高效的风机安装服务,为现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风力发电。
公司运营的气体船队运力规模达到503万立方米,加上在建船舶全部交付运营后,每年可为全球运输乙烷、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约1000万吨。
据介绍,船队积极采用双燃料发动机作为船舶动力系统,能够满足国际上最严格的排放要求。其中超大型乙烷运输船队使用乙烷作为船舶动力燃料,能够减少98%的硫化物排放、15%-20%的二氧化碳排放,还可降低75%的氮氧化物排放和颗粒排放物,在为全球输送清洁能源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绿色动力。
第四章 海产养殖节水
在烟台,山东海洋集团海洋渔业板块打造出国内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采用自动投饵、环境监测等设施设备,养殖成活率提高至98%;采用清洁能源、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设施设备,配置风力发电装置和930块光伏板,清洁能源年均发电量47.5万度,达到整个平台用电量的30%。
通过在“耕海1号”周边投放人工鱼礁,探索“贝—藻—参”等多营养层次立体养殖模式,助力生物资源量增长2.6—3.4倍。国内首创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实现节水95%、节能69%、减少废弃物排放95%以上。
在莱州湾,山东海洋每产万吨蛤蜊可移除52吨氮、766吨碳、4.8吨磷。投资建设的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利用周边电厂温排海水余热和清洁能源蒸汽,开展热带优质海水鱼苗种繁育,年可节约煤炭6000吨以上。
此外,通过自主研发制造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设备,强化资源循环利用,年可节约养殖用水90%以上。项目达产后,将有效实现海水鱼、海参、蛤蜊育繁养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种业繁育基地。
第五章 产融结合深化
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与支撑,海洋控股紧紧围绕“双碳”目标,聚焦发力绿色金融,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探索支持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围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智慧海洋等产业领域布局,与海洋蓝鲲开展供应链业务,供应船板853.9吨,提升海上风电外海施工能力。与博兴港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助力绿色水运体系建设。股权投资北部湾港项目,助力减少碳排放2234吨。
海洋控股通过深化产融结合,从资金、产品、服务多维度发力,为助推涉海产业类“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输“金”活“血”,以实际行动推动海洋环境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让绿色成为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第六章 节能减排一体
小清河在断航26年后,实现华丽转身复航,千年古河道重新焕发新生。
在小清河沿岸,济南港、章丘港、博兴港、高青港均建设了分布式光伏,预计年均上网电量600万千瓦时,经测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71吨,减排二氧化硫131吨、二氧化碳5700吨、氮氧化物78.7吨,减少粉尘24吨。竣工8套岸电装置,实现泊位岸电全覆盖。
这背后,山东海洋集团海河港口公司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贯穿小清河沿线港口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全方位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严控港机设备选型调试,完善光伏发电、港口用电、充换电储电的用电体系。
建设港口电卡充电桩和换电装置,港口作业机械全部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统筹港口用水和降尘降噪管理,通过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净化工艺装置,实现雨水收集处理后用于堆场、道路洒水,污水集中处理后循环用于洒水降尘及绿化,同步降低用水费用。
此外,建设钢结构大棚约8万平方米,取代原来防风抑尘网加密目网覆盖,减少粉尘和固定废弃物污染;通过机械在堆场大棚内作业及流动港机设备电动化管理,减少港机噪音,限制噪音传播,实现综合降噪管理。
第七章 打响 “山东品牌”
海上风电安装、海上光伏工程领域,海洋蓝鲲聚集了山东海洋集团最多的“大国重器”,打造诸多高端海工装备。
其中1500吨全新一代自升自航式一体化海上风电安装船“蓝鲲01”,为国内外适深水域的沿海及深远海风电场大型风机吊装提供优质服务,助力海上风力发电高质量发展。
山东海洋集团顺利完成青洲一、二、四项目和惠州港口二项目共78台海上风电基础吊装工作,累计参与建设的装机容量超过900MW,在国内海上作业环境最为复杂的南海海域,创造出“21小时吊装3台风机导管架基础”的最快吊装纪录,打响海上工程服务“山东品牌”。
山东海洋集团积极培育海工新质生产力,针对经济型海上光伏专用施工装备的稀缺,攻克浅水复杂海况作业、精准定位和高效打桩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设计出国内首艘具备DP动力定位能力的海上光伏打桩运维船“蓝鲲02”,实现海上光伏桩基的吊装、运输、供桩、打桩一体化高效作业,大幅提升海上施工作业效率,促进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第八章 开发波浪发电
在黄海冷水团中,山东海洋集团深远海公司养殖三文鱼等名贵鱼种大获丰收的同时,也注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山东省绿色低碳发展深海试验区,深远海公司创新实施海洋能源应用,构建集“风、光、渔”于一体的深海养殖立体发展模式,推动绿色能源与智能养殖跨界融合。通过利用光电等新能源,降低燃油消耗量约15%。
与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及清华大学海洋能专家团队强强联合,共同推进深远海200千瓦波浪能发电装置示范应用,预期将降低燃油消耗60%以上。
通过持续提升养殖装备智慧化生产能力,深远海公司构建数智化管理模式,实现远程管控、无人值守,年可降低运输航次50%,减少燃油损耗50吨;通过网箱布设设备,组成水文水质气象测量、生物量监测等集成控制系统,构造立体多维数据库,促进优化投喂方案,维护试验区生态平衡。强化深远海养殖标准化体系,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饵料利用率约5%—10%,同时减少残剩饵料及粪便,降低氮、磷等造成的水体污染,促进绿色养殖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发挥平台作用
如今,海洋经济已跨入高新技术引领的新时代,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进一步破解制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难题,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目标。山东海洋集团海洋科技公司紧紧围绕“双碳”目标,积极探索创新,深化要素资源整合,强化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有效助力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科技攻关,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海洋科技公司瞄准海上光伏、海上风电等海洋清洁能源产业痛点、堵点问题,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助力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此外,他们还积极发挥平台作用,组织承办国际蓝碳论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交流大会等活动,汇聚院士团队等科研力量,共享研究实践和最新成果,探讨蓝碳领域的发展路径。
他们发起设立山东省海洋碳汇产业联盟,开展海洋碳汇课题研究,加强海洋碳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助力我省海洋碳汇示范区建设。
今年世界海洋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水约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海洋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如何降低海洋污染,减少对海洋生态的破坏?
山东海洋集团用实践给出答案:心系蔚蓝,向海图强,在海洋经济领域不断谱写壮阔的绿色乐章。
(山东国资记者 王炜 / 通讯员 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