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0
■编者按:“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9月27日至28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为此,大众日报重磅推出“对谈”融媒报道,着眼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邀请中外友人讲述“我的中国故事”“我的海外故事”,在对谈中启迪智慧、见证收获、推广经验。
■我的中国故事
对谈人:狄沛(中德生态园媒体主管、《致远》杂志主编)
00:00
“老家、蛮好的、改革开放……”61岁的狄沛口中不时蹦出的汉语词汇不禁让人感慨 :“这个‘老外’的汉语挺溜!”实际上,从1984年到北京大学学习算起,狄沛来到中国已经有37个年头。从2006年正式成为外媒驻华记者,到2018年担任青岛中德生态园宣传媒体主管和德文杂志《致远》主编至今,最近15年,狄沛更是常住中国。
在狄沛看来,中国的文化一直在影响着欧洲的文化。“十七、十八世纪,在很多欧洲的皇室宫殿内,都会至少保留着一处中式的房间,德国普鲁士的一位皇帝还曾经在慕尼黑的中央公园里,建设了一座中式的茶馆。”狄沛告诉记者。
即使到了上世纪中期,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学西播”的影响依然存在。“上世纪20年代,卫礼贤在青岛将《易经》翻译成德文,并将其传播到欧洲。通过他翻译的传统的、古老的中国文学、哲学著作,很多作家都深受影响。”狄沛介绍。
作为一名中德两国的宣传使者,狄沛认为,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应该持续深入下去:“西方人应该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人的想法,反过来,中国人当然也需要更好地了解西方人的脑子里有什么想法。”
由于在华的大部分时间从事的是中德两国经济合作领域的报道,与狄沛的对谈,他也更多关注经济合作的问题,并且特意强调了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我觉得孔子的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礼’,‘礼’(待)别人,在经济合作领域,‘礼’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经济合作中)每个国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想法和做法也不一定一致,但不能说我们做的对、你们做的不对,而是应该寻找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意愿。”狄沛告诉记者,“(中西方的)发展应该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应对全球的环保问题等等,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没有尊重,就不能合作。”
统筹:单青 梁开文
记者:张忠德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
金瑞矿业跌超5%:公司生产的高纯碳酸锶和电子级碳酸锶产品与半导体芯片封装玻璃基板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