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高”热潮下的冷思考:科学管理身高,避免过度焦虑

小刘

新华社上海4月19日电(记者袁全、狄春)周五下午一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身高管理及生长发育门诊外早已坐满了等候的家长,嘈杂而略显闷热的场景,不由得令人有些焦虑。“孩子已经6岁多了,身高才114厘米,这可怎么办?”一位带着孙子来就诊的爷爷,一手攥着病历本,一手拉着孙子匆匆走进诊室,声音里带着急切。

“追高”热潮下的冷思考:科学管理身高,避免过度焦虑
(图侵删)

近日,记者发现,很多家长们开始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带娃“追高”的“经验贴”,在有些帖子下面,点赞和跟评甚是火热。

龙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倩说,自2022年8月龙华医院开设“身高管理及生长发育门诊”以来,门诊量逐年攀升,2024年已突破2200人次,诊室从每周一个半天扩至三个半天。就在今年开春,有家长在网上发了带孩子来就诊的经历,没想到,这些“攻略”让门诊越来越火爆。

李倩与前来就诊的患儿家属交谈。新华社记者 狄春 摄。

经过症状问询后,李倩开始给10岁的小睿(化名)把脉。一旁孩子的母亲刘女士眉头紧锁:“我身高1米7,孩子的父亲1米8,之前我们在其他医院做的监测结果显示,预计她(小睿)只能长到1米6,我不太能接受。”当记者问刘女士希望孩子长到多高时,刘女士表示:“1米7左右吧,至少不要比我矮。”

在问询中李倩发现,小睿每晚11点多才睡,食欲欠佳,运动量也不够。“深度睡眠阶段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建议晚九点半前入睡。”针对孩子的情况,李倩开出处方,并给予适合小睿的运动方式及膳食指导。“孩子饭量小、睡得晚,缺乏运动,先调理身体的失衡状态,比单纯追求‘拔高’更重要。”刘女士点头,将医嘱记在手机备忘录里。

李倩说,在门诊,家长们都有着普遍的焦虑。一名男孩预测成年身高约1米7,家长难以接受:“我们全家都是高个子!”但评估显示,孩子年生长速率正常,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无需医学干预。李倩说,她时常会劝一些家长放下执念,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而不是盲目看数据。

对于一些想要“追高”的家长,李倩也特别提醒: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医学对身高的干预都要基于专业、科学地评估和检查。此外,若想寻求医学干预,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切勿轻信一些机构夸张的商业宣传,如独家偏方、增高“秘笈”等。盲目注射生长激素、冒险“断骨增高”等更偏激的手段,更是严重影响健康,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绝不可取。

面对身高焦虑,科学引导尤为重要。一些家长若对孩子的身高有要求,应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曲线,若年增速低于同龄标准,再寻求专业评估,“遗传对身高的确有重要影响,但营养、运动、睡眠和心理状态等后天因素同样关键。”李倩说,有些孩子虽然暂时偏矮,但饮食均衡、睡眠充足、运动合理、情绪稳定,也可能属于“晚长型”。

“每个孩子的生长节奏不同,就像有的花开在早春,有的要等到盛夏。给孩子一些时间,别让焦虑压垮了成长。”李倩说。

学生“暑期整容”成潮流,未成年医美到底该不该做?

“量身”送岗!滨城女性专场招聘8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

南非东开普省发生交通事故 已致15人死亡

泰安二手车出口破冰,首单出口哈萨克斯坦,开启外贸新篇章

卖官、赌博的原市委书记受审!老搭档市长被批“五毒俱全”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出席国际清算银行行长例会_2

恒华科技:未参加北京辖区并购重组座谈会

禹城3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全力打造高端制造业新城

视频丨一群蓝马甲 温暖你我他

徐嘉余:这两天身体过度高压,有点不舒服

谎称可提高跑单单价,快递站长诈骗骑手工资超50万元获刑十年半

基层卫生院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

“追高”热潮下的冷思考:科学管理身高,避免过度焦虑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勃发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