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讲“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今年,蓬莱雨水较多,在夏粮丰收后,以玉米为代表的秋粮丰收已成定局。然而,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要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增产不能忘记节约,消费不能盲目浪费,科学减损就是绿色增产。从种植、管理到收获、储藏、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如何才能做到颗粒归仓,避免“餐桌外的浪费”?日前,记者跟随区发改局工作人员先后来到蓬莱国家粮食储备库以及“种粮大户”——新港街道利和祥农机专业合作社、勤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采访。
把握农时抢收抢种 “节省种子还增产”
“秋分马上到了。接下来我们要抢收玉米、抢种小麦。”日前,在新港街道大皂许家村,利和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永利结合农时说着心中打算。今年,该合作社与该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勤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共种植粮食作物2300亩左右,小麦亩产量在500~1000斤不等,玉米亩产量预计在800斤左右。这对于以果业为主导的蓬莱农村来说,具有一定示范效应。
“根据蓬莱的气候,秋分前后种麦子,比寒露时能节省50%的种子。而收获,则要在芒种后的一周左右,太早则不够成熟,太迟则容易掉粒。”郭永利道出了多年来的心得。他还指出,种麦子,在灌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冬天“封冻水”、开春“返青水”要浇好,而随“返青水”冲施的沼液,也是增产的关键。此外,往年麦子收获季,为从“鸟口夺食”,郭永利和社员们“操碎了心”。而近几年,合作社选择了“烟农2121”等高产品种,因麦芒较长有效避免了被鸟雀采食的情况,保护了“口粮”。
机械化收割降低损耗率 “麦糠里几乎筛不出麦粒”
“人工收割和小型机械收割,都容易造成遗漏、撒漏,所以我们换了几台‘大家伙’,收割效率确实不一样!”郭永利告诉记者。
在合作社的院子里,停放着他所说的“变形金刚”——“雷沃·谷神”联合收割机。每年麦收时节,它们在麦田中纵横驰骋,从收割到脱粒,全是自动化流程。“机器在前面割麦,有人在后面跟随,如有被机器压倒或者地边上遗漏的麦穗,都由人工收割后放入机器进行脱粒。”麦收时,郭永利自己就是“驾驶员”,对收割机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
那么,这样能做到颗粒归仓吗?经过几年的实践,郭永利估计,粮食损耗率应在1%以下。而他和社员们的经验来源就是,收割机脱粒时筛出的麦糠中,几乎拣不出一粒麦子。另外,小麦收割后,秸秆还田;而玉米收割后的秸秆,则粉碎后加工成牲畜饲料,达到补充土壤养分,节省养畜成本的目的。
生态储粮科学高效 “用技术管好每一粒粮食”
“小麦主要用于面粉加工,玉米除自留一部分外,预计能销售100多万斤。”今年玉米收购价格大幅上涨,郭永利认为能有个不错的收成。和他一样,我区大部分种植户都将粮食销售到蓬莱国家粮食储备库。
在储备库,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盯着电脑屏幕查看粮库温度。“管理好每一粒粮食,是我们的职责。”该工作人员说,运用储粮新技术,对全区库存粮采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合一”科学手段,实现“绿色、生态、智能、高效”的生态、智能化储粮,保障粮食品质。
收购过程中,储备库工作人员严守标准,粮农及外地运过来的小麦要经过工作人员的登记、扦样、质检、计量等系列工序,还要通过机械进一步清除杂质,符合国家三等以上的质量标准的小麦才能入库。
近年来,区发改局通过全面实施粮安工程、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应用,粮食仓储环节损失明显降低。下一步,将进一步支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帮助农户科学储粮;同时,加强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实施老旧粮仓改造升级,做好粮食收获、储存、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减损工作。
生产加工“一箩到底” “1斤麦子出7两半面粉”
从麦子到面粉,这个过程中的浪费如何避免?在利和祥农机专业合作社、勤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的农村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一天开工20小时,就能生产面粉1万多斤。“磨粉前要对麦子进行清洗和‘润麦’,还要保持适宜的干湿度,这样麦麸上极少沾面粉,提高产出率。在我们厂,1斤麦子大约能产出7两半面粉。”郭永利介绍。
谈起磨面粉,蓬莱老辈人有“一箩到底”的说法,即从麦子到面粉,减少中间的“提取”和筛除,尽可能保留小麦完整的营养。而如今很多面粉厂,在追求“特制”“精品”的过程中,丢掉了很多营养成分,从保障口粮角度而言,造成了浪费。所以,当前,像农村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这样的“适度加工”,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在该公司,生产是有计划进行的,避免存储过程中变质、浪费。“我们的产品不含防腐剂,根据市场需求量生产,每次都叮嘱顾客一次别买太多,怕放坏了。”对于这点,郭永利和很多顾客都已达成共识。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厉智敏 报道)
甘肃能化:新设子公司实施兰州新区2×1000MW火电项目 静态投资79.61亿元_1
全球动画票房排位战:迪士尼续集IP横扫2024年票房榜,中国哪吒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