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田佳玉
为适应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环翠区充分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城市书房、文化场馆等公共场所和文化资源,开展公益课程、读书分享、科学普及、中医康养等形式各样的活动,常态化推动各类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城乡社区,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清晨,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入环翠区嵩山街道向阳社区文化书院,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着。作为集阅读、活动、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这里不仅承载着知识的温度,成为附近居民的“精神充电站”,更在深化文化社区建设、增进以文润心、培育文明新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浸润心灵、凝聚共识、和睦邻里的“文明会客厅”。
特色活动点亮社区文化星空
每个周五晚上的向阳书院,前来读书的人络绎不绝,在儿童阅读区。30多对亲子围坐桌前,家长与孩子一起共读,稚嫩的童声,承载着孩子们对知识的好奇。书院自启动“亲子阅读”活动以来,已从最初的5组家庭扩展至每周两场60多个家庭。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到《论语》中“见贤思齐”,20分钟经典诵读后,家长与孩子分享着各自的“哈姆雷特”。一位坚持参与两年的母亲感慨:“原来《孟子》里的‘老吾老’不是教条,和孩子讨论如何帮助社区独居老人时,经典突然就活了。”
移步至书画长廊,墨香替代了咖啡香。每月定期举办的书法交流会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新市民,退休教师王大爷的篆书与湖南辣妈李女士的工笔画在此碰撞。“春节前这里就变身‘文化市集’,书法老师现场挥毫,去年我们送出800多副定制春联。”书院负责人指着墙上装裱的“诚信”主题书画展作品介绍道。来到二楼的童声合唱团排练室,OKAY YA合唱团的小团员们正为原创音乐剧紧张排练,稚嫩的歌声穿过隔音玻璃,为书院平添几分灵动。
智慧服务构建精神共同体
在向阳书院,通借通还系统让市图书馆的百万藏书触手可及,每天的全天候开放中,有奋笔疾书的考研学子,有不甘落后的银发一族,有锐意进取的为青年创业者 ……书架间穿梭的“红马甲”成为独特风景,144人次的年志愿服务量构建起居民自治的温情网络。“整理书籍时发现本《威海老照片》,几位老街坊当场开起了‘故事会’。”志愿者小张回忆道。
智慧屏上跳动的数据记录着向阳书院的“文化脉搏”:年均举办100余场活动,1500人次直接受益;300份满意度调查中,“24小时响应”的投诉处理机制获98%好评。书院开展的智慧“云端文化站”“线装书制作”直播课,更是让传统技艺走进千家万户。
以文润心 助力社区治理
作为威海市首批“嵌入式”文化空间,向阳社区书院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基层治理格局。这个文化枢纽不仅传播知识,更在培育居民协商共治能力、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楼读书的家长以读书沙龙为纽带,通过《乡土中国》共读发起车棚改造议题激情讨论;幼儿园的绘本共读融入“小小社区管家”活动,孩童笔下的无障碍秋千设计将被纳入适老化改造。老党员在党史读书角提炼《之江新语》治理智慧,创新推出“共享工具墙”,激活了邻里间的闲置资源流动。
当书法班为社区公约题写匾额,当亲子家庭将经典诵读转化为楼道文明守则,文化基因已渗入治理末梢。这无一不见证着居民治理意识的觉醒。夜色中的书院灯火依旧,居民代表正商讨将线装书技艺用于社区档案管理——这里培育的不仅是读书人,更是用文化智慧书写共建共治新篇的现代公民。
当最后一批读者走出书房。暖黄的灯光下,智能系统仍在安静更新着借阅数据,而更重要的改变,正在万千家庭的故事里悄然发生——这里不只见证阅读,更孕育着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