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宜楼
放开眼界看,“鸡娃”文化,更容易出现在东亚地区。近邻日本韩国,学生过度竞争都是常态。主要原因在于,这里人口资源矛盾格外尖锐,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会更激烈,以前常有人拿一些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说事,其实是刻舟求剑——人家人口资源矛盾才到咱的哪儿啊?再者,儒家文化圈内,人的等级观念相对更有市场,会激励孩子一心一意往上飞;三是我国因为多年的人口政策,每家一个孩子,导致了每个家庭都“输不起”。但“鸡娃”文化演化到如此程度,就不能全用上述理由解释了。
深入思考,其实“鸡娃”文化最大的潜台词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明明是一场漫长的长跑,但如今异化成全力拼搏在起跑线上——这不明显就是荒谬嘛。让人不由得要像田连元小品中失恋的男职员那样一步步追问:“究竟错在哪儿呢?”
为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孩子每一步都不容有错。如果以最终找到一个好工作好岗位为目标:那逆推到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任何一步登不上车就算掉队了,漫长的人生,大致就能看到头了。
那“好工作好岗位”的霸道从何而来呢?因为我们的“好工作好岗位”常常带有某种垄断性质,这就导致两个殊途同归的自我强化:一是挤压了社会上别的“好工作好岗位”的出现,使自己变得更为紧缺;同时,因为占有天然竞争优势,也就不必在意人才的实用性,只管按学历等硬杠杠“掐尖”即可——如果求学履历不够,再优秀也只能对不住了。
从理论上讲,一个社会竞争越充分,对个体才能的需求就越求实、越丰富,即使学业不太好的孩子,在漫长一生中也始终有争胜的机会,就如越是战争,那些没有上过军校的好战士越有出头之日一样。
所以真正缓解“鸡娃”现象,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努力:通过改革,扩大社会的流动性、开放性,使社会有更充分的竞争,保证孩子的人生成为一场不怕输在起跑阶段的马拉松。
否则,我们就会像现在一样,处于一种类似于“囚徒困境”中:家长不知道生长发育期间的身体更重要吗?不知道一个快乐的童年更有利于心智健全吗?不知道更科学、更宽松的教育更能培养真正的人才吗?但不行。在孩子上车之前,这些更重要的也只能舍弃。而这些后果,也同样需要社会来承受:即使高学历人才扎堆,人们也许仍会长叹一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华锡有色: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与上年同期(追溯调整后)相比,增87%到122%
国网烟台市福山区供电公司:“党建+服务”优化供电营商环境助力